日本AKB在韩国不堪一击?《创造101》原版节目第三季引发日韩文化差异“口水战” - 法治观察 - 今日晨报
您好,欢迎来到今日晨报!

今日晨报

日本AKB在韩国不堪一击?《创造101》原版节目第三季引发日韩文化差异“口水战”

2018-06-21 17:11:26 来源:和讯名家

  导读:“目前全球保守估计有超过5000万痴呆症患者,到2040年大概会有8000万患者,其中1/4来自于中国。”礼来中国中枢神经治疗领域副总监成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目前有将近1000万患者。由于很多患者有“病耻感”,不愿意就诊,实际人数可能会更多。

  “王菊?杨超越?孟美岐?女儿们冲啊!”

  当天朝粉丝们还在为《创造101》小姐姐战斗的热火朝天时,《创造101》的韩国原版节目已经悄然开播了第三季。这档由韩国Mnet有线电视台制作的原创音乐节目,从2016年首播之后一直话题不断,捧红出了somi,周洁琼,赖冠霖等人气选手,第二季平均收视率更是达到了4.174%。

  

当时间来到了2018年,在男团女团都已经选拔过以后,对于优质偶像逐渐减少的市场环境,很多101粉丝都在担心第三季会不会因为观众审美疲劳而面临收视下跌。
下载APP 阅读本文更深度报道

 

  

当时间来到了2018年,在男团女团都已经选拔过以后,对于优质偶像逐渐减少的市场环境,很多101粉丝都在担心第三季会不会因为观众审美疲劳而面临收视下跌。

 

  当时间来到了2018年,在男团女团都已经选拔过以后,对于优质偶像逐渐减少的市场环境,很多101粉丝都在担心第三季会不会因为观众审美疲劳而面临收视下跌。

  

众所周知,韩国与日本的偶像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在韩国经过残酷的练习生体制下,能生存下来的练习生个个都是铜墙铁壁,唱跳俱佳。日系偶像却一直以元气甜美著称,比起舞台能力更看重个人魅力,公演现场唱歌跑调、跳舞不齐、团队不默契是家常便饭。

 

  众所周知,韩国与日本的偶像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在韩国经过残酷的练习生体制下,能生存下来的练习生个个都是铜墙铁壁,唱跳俱佳。日系偶像却一直以元气甜美著称,比起舞台能力更看重个人魅力,公演现场唱歌跑调、跳舞不齐、团队不默契是家常便饭。

  当软萌甜美的“樱花妹”远渡重洋来到了韩国的选秀斗兽场,却在第一期就遭遇了一场“公开处刑”。

  日本女团偶像来到韩国,

  个个都成了“杨超越”?

  这一季的节目改名为了《Proudce 48》,决赛出道人数由原来的11人增加为12人,口号也升级为打造“超大型世界级女团”,由日韩两国分别派出48名选手参赛。

  刚入场的韩国妹子就对日本的AKB系成员充满了好奇,甚至有的韩国选手因为担心语言不通,开始幻想如何用肢体进行交流。

  

先出场的韩国练习生们接连带来了高水准的表演,唱跳声乐都达到了专业级的舞台程度,让在场的日本的选手不可思议的惊叹道:好不真实,感觉像在看综艺节目直播一样。

 

  先出场的韩国练习生们接连带来了高水准的表演,唱跳声乐都达到了专业级的舞台程度,让在场的日本的选手不可思议的惊叹道:好不真实,感觉像在看综艺节目直播一样。

  

日本首次登场的组合刚表演结束,因为舞蹈动作不熟练、唱歌跑调等状况,遭到了导师直言不讳的diss。曾经在AKB选举中拿到舞蹈第一的中野郁海练习生,在舞蹈solo环节做了几个动作之后就直接选择了放弃,挫败感让她沮丧的低下了头。

 

  日本首次登场的组合刚表演结束,因为舞蹈动作不熟练、唱歌跑调等状况,遭到了导师直言不讳的diss。曾经在AKB选举中拿到舞蹈第一的中野郁海练习生,在舞蹈solo环节做了几个动作之后就直接选择了放弃,挫败感让她沮丧的低下了头。

  

随后日本偶像组合在演出时频频车祸,唱歌跑调,跳舞不齐,动作无力,被评判为全团F等级结果,让日本女团整体的士气低沉。

 

  随后日本偶像组合在演出时频频车祸,唱歌跑调,跳舞不齐,动作无力,被评判为全团F等级结果,让日本女团整体的士气低沉。

  在一片质疑声中,导师问出了心里的疑惑,你们都是已经过表演经验的艺人,当初是为什么会被选中的?一位日本练习生解答了导师和观众的疑问,因为日本偶像的责任就是让人开心就好。

  

在韩国的偶像体系之下,日本偶像团体显得格格不入,可爱和软萌这个残酷的对擂台上似乎显得毫无用处。对于代表国家出战的选手们来说,这是关乎于荣誉感的一战,以至于回到后台后,小姐姐们因为尊严受挫而流下眼泪。

 

  在韩国的偶像体系之下,日本偶像团体显得格格不入,可爱和软萌这个残酷的对擂台上似乎显得毫无用处。对于代表国家出战的选手们来说,这是关乎于荣誉感的一战,以至于回到后台后,小姐姐们因为尊严受挫而流下眼泪。

  

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两个邻国,对于艺人的选拔标准却天差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文化差异?还要从两国偶像文化的诞生说起。

 

  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两个邻国,对于艺人的选拔标准却天差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文化差异?还要从两国偶像文化的诞生说起。

  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

  和日本的养成文化

  美国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曾在1940年代指出,受到大众喜爱的主人公已经从“生产偶像”变为了“消费偶像”。彼此身份角色的置换,使得粉丝能够更多的参与进偶像的消费场景,对于虚拟美好形象的寄托,是一个无底洞式的情感投入。

  对于韩国来说,在1998年遭遇金融危机之后,就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流行文化对于韩国来说是一种文化战略,随着初代男团神话、东方神起和韩剧的风靡,韩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文化产业成为了韩国的战略支柱产业。根据数据显示,从2012—2017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速为4.8%,在去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68.9亿美元,文化产业对于旅游业也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

  为了延续韩流的可持续性,增强韩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韩国形成了以SM、YG、PYG三大公司为代表的艺人选拔培养体系。通过线下选秀的方式发掘优秀而来的年轻苗子,要经历3-5年不等的练习生阶段,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每天都在进行艺能训练,并且公司有非常残酷的内部淘汰机制,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练习生,基本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偶像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文化商品,培养的标准第一是综合实力强,第二是大众性,能够适应各种圈层人的口味,所以韩国偶像文化的普适性极强,并且随着主流音乐文化的更迭不断升级进化,不仅在东亚和追星群体里可以流行,甚至在欧美音乐领域都能占据一席之地。

  

韩国防弹少年团获得美国billboard榜单2017TOP艺人大奖

 

  韩国防弹少年团获得美国billboard榜单2017TOP艺人大奖

  反观邻国日本,对于偶像的标准就宽容的多了,偶像在日语里叫做:アイドル,被音译翻译过来就是“爱豆”,指的是靠个人魅力为卖点的年轻人,比起明星来说爱豆是更加看脸和亲民的存在。

  日本的偶像最早要追溯到以三口百惠为代表的上古时期,但那个年代的偶像并不仅局限于可爱,而是各种类型百花齐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千禧年的早安少女组合一时火爆,让日本的女子偶像团体逐渐走向了“极致可爱”的道路。

  特别是创立了AKB48这个体系之后,偶像教父秋元康创造了“可以握手的偶像”这个概念,发明了剧场公演、击掌、握手会等一系列运营模式。

  

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17日本的御宅一族偶像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在BBC今年7月播出的纪录片《Sexlessin Japan》中,目前18岁到34岁的日本年轻人当中,64%没有交往对象。甚至对现实中的异性并无兴趣,更愿意将感情寄托在虚拟角色或者偶像身上。

 

  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17日本的御宅一族偶像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在BBC今年7月播出的纪录片《Sexlessin Japan》中,目前18岁到34岁的日本年轻人当中,64%没有交往对象。甚至对现实中的异性并无兴趣,更愿意将感情寄托在虚拟角色或者偶像身上。

  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彬彬有礼的人际关系,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对于日本的单身宅一族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发自内心的微笑更开心的事情了。这就能解释日本对于“养成”的挚爱,对于日本观众来说,这一类新兴“偶像”模式的最大吸引力,在于粉丝对“偶像”成长过程的参与和见证。所以日本偶像的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元气满满,可爱,能够给粉丝带来幸福感,看到她就有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动力,这才是日本偶像存在的价值。

  就像在《proudce48》节目中出场的山田野绘,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她灿烂的笑容和毫无城府的性格,让观众自发的被她感染,甚至连一直严厉的导师都说,虽然实力不够,但是从明星天分和艺人素养上想给她A等级。在快乐这个最原始的驱动力下,日本偶像的魅力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图片来源 / 图虫(图文无关)

 

  下载APP 阅读本文更深度报道

  图片来源 / 图虫(图文无关)

  “老年痴呆”的研发天空一片阴霾。

  制药巨头礼来和阿斯利康近日宣布终止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项目lanabecestat(BACE抑制剂),这是继默沙东终止其III期项目verubecestat、强生宣布终止BACE抑制剂atabecestatII/III期项目后,又一个倒在阿尔茨海默病研发战场上的巨头。同时,lanabecestat也是礼来在2016年底solanezumab(Aβ清除剂)III期失败之后,又一次折戟在III期临床的阿尔茨海默病项目。

  截至目前,FDA批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共有五个,包括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美金刚和卡巴拉汀等。但自2003年美金刚获批上市,过去十五年,真正意义上的新药至今没有再出现,研发失败率几乎百分百。

  阿尔茨海默病除了成为药企临床试验折戟的大型战场,对于患者来说,更是面临着“无药可治”的境地。该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现有的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仅有助于减缓症状,而没有治愈的方法,也没有可减缓疾病进程的药物。

  “目前为止没有一款药物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或者发病机制。”礼来中国中枢神经治疗领域医学总监吴胜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表面看病人的症状会有所改善和控制,但其实病理过程一直在进展,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不可逆的情况。”

  由于市场的巨大空白和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即使研发困难重重,制药公司们依旧以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前赴后继”。根据clinicaltrials.gov的注册数据,罗氏、百健、杨森、礼来、武田等巨头的身影依旧还在。

  临床试验“百慕大”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痴呆症患者有多种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占比最大,约60%-70%。

  “目前全球保守估计有超过5000万痴呆症患者,到2040年大概会有8000万患者,其中1/4来自于中国。”礼来中国中枢神经治疗领域副总监成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目前有将近1000万患者。由于很多患者有“病耻感”,不愿意就诊,实际人数可能会更多。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不明,但在过去三十年人们对它的认知有很大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学界建立了基于β淀粉样蛋白假说和Tau蛋白假说的理论基础,开发了相关的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吴胜虎解释,目前全球各大公司的研发大多都围绕这两个理论基础进行通路开发,但针对“淀粉样蛋白”靶点的药物研发是研发失败的重灾区。

  且理论基础长期没有更大的突破和新学说,也是临床成功率太低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的进展还包括神经影像学的应用、越多生物标志物的使用,比如认识到脑部的老年斑蓄积、缠结。”成燕表示,现在对AD的诊断也会越来越早期和细分,“需要更早地去探测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的病人,因为业界都意识到目前的临床试验都干预得太晚了。”

  诊断的复杂性也是临床试验失败率高的一大因素。

  医生可以通过脑脊液检查、脑部影像、认知评估等对患者进行诊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贾建平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中明确,痴呆要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和功能、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以及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等方面来进行诊断。

  “准确的挑选患者入组临床试验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这个群体的年龄较大,病人除了阿尔茨海默病可能还有其它健康问题,或病理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可能相似,如何确保病人入组、分组和对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有一定难度,加上慢性病的临床试验周期长,投入巨大。”北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文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另外,病人在开始接受临床试验时往往已经有多年病史,再想改变或逆转疾病进程颇为困难。”

  潜在重磅药物

  礼来研究实验室主任Daniel Skovronsky在失败后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本身的复杂性使之成为当今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礼来不会放弃为这些患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为阿尔茨海默研发“带头大哥”的礼来,自1988年之后,“到目前投入已经接近40亿美元,但最终真正能够上市突破性的产品,我们估计还要花至少10亿-20亿美金。”吴胜虎表示,由于临床失败率太高,“且III期投入大概要占到全部投入的50%,之后希望在有更好的前期临床试验数据基础上,再开展III期临床研究。针对目前的两个靶点我们有大分子、小分子的在研产品,针对Aβ抑制剂和清除剂的联合治疗在研项目是目前已知最强有力的干预方式,也是未来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针对家族性AD患者的全球预防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今年1月,武田宣布与Denali联合开发包括两个阿尔茨海默病项目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项目,金额接近12亿美元。

  这无疑是巨额市场的诱惑和利益驱动,据世卫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社会痴呆症的总成本每年超过6060亿美元,超过全球GDP的1%。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编:王金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