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明接受专访,他表示,为维持人民币相对一揽子货币汇率的稳定、缓和中美贸易争端对出口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进行人民币贬值。
张明表示,“自4月份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可能是央行有意而为的,因为人民币相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走强影响了我国出口,而贸易纷争令出口前景更是雪上加霜。“
张明接受采访时,美元兑人民币今晨相对昨日收盘价上涨了400个基点,突破了6.6大关,创下了2017年12月20日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美元兑人民币上涨了约200个基点,也升破了6.6。
迫于美元走强压力,自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就已经开始相对人民币贬值,今年4月18日至6月27日期间,美元兑人民币在人民银行中间价指引下上升了4.45%。
-出手干预
人民币连续第8个交易日走跌。自6月15日-27日期间,美元兑人民币大幅上涨5.08%,超过了央行中间价涨幅4.46%。周三,该货币对走跌,为2017年1月9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报6.5569。
张明称,“中国人民银行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单向市场预期…这回导致人民币近一步贬值,甚至引发资本外流”,“如果人民币继续相对美元大幅度的迅速贬值,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出手干预,尤其是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承受不了较大的波动。
张明认为,如果美元兑人民币上升至6.7,可能会令央行担忧。央行可能会推迟之前的人民币贬值或者采取行动来维持市场稳定。
“央行动用外汇储备或者在中间价水平形成机制中重新引入逆周期因子来支持人民币,也不无可能。”
因此,张明认为今年人民币不会出现大幅贬值,预期今年下半年美元兑人民币仍将维持在6.5-6.7窄幅区间。
–贬值压力
从长期来看,受经济基本面影响,人民币继续受到贬值压力。
张明指出,“人民币贬值压力依然存在,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而美国经济正在复苏。美联储正处于加息轨道,而中国央行仍在小幅放宽货币政策”。
张明认为,正是严格有效的资本管制帮助避免了2016年人民币下跌。
此外,张明指出,经常账户顺差收窄令政策决策者担忧。多年以来,中国仍指望利用数万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来支持人民币。
近两年来人民币下行趋势占据主导,因为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依赖向消费拉动模式转变。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占比自2007年的10%峰值水平下降至1.7%。今年1季度经常账户创下15年以来首次赤字。
张明表示,“这个问题令人担忧。由于全球贸易前景较为悲观,未来两年或出现季度赤字增长。从这个前景来看,如果资本外流情况恶化,外汇储备和外汇仍将承压,这也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