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基金募集基本靠PR,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判断标准基本照发审,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费率,LP赚钱基本靠运气,排名基本靠赞助费,现在来看,已经不是个段子了。”
文 | 老高
回想起2016年的资本寒冬,陆峰至今仍难忘怀,1个月的时间,他前前后后见了6波投资人,两家有意向,一家说要投,然而一个礼拜后,杳无音信。
“如果现在回过头看,我可能还算是好的,不是很惨,我听朋友说2016年有一大批公司都死掉了,把很多投资人都坑惨了。”陆峰向投资家网记者感慨说。
确实,陆峰这样的情况在2016年,算是“好的”。
2014年的创业大热,一度让很多在大企业遇到瓶颈但想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也让很多怀有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了大海的另一岸。
一时间,想赚钱的,想圆梦的,想找机会的人将北京海淀区中关村(000931,股吧)创业大街围得水泄不通。已经在传统行业工作两年的小丁,想起当时的场景时,仍历历在目,“人手一个BP,讲不完的故事与说不完的愿景。归结到一个核心点就是,你给我钱,我让你赚更多钱。”
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一批批当年红极一时的创业项目纷纷倒下,一地鸡毛。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投资人陆陆续续的站出来,为创业者支招,分享着过冬秘籍。
如果现在用百度搜索“资本寒冬”会发现有2420000个关联内容,而时间大多出现在2016年。可以看出,那场“资本寒冬”当时对创投圈的影响绝对是空前的。
但当投资人嘲笑创业者只知道将美国模式拿来复制、粘贴之时,“寒冬”的冷风早已侵入骨里,两年后,一批创业者背后的“金主爸爸”开始感到“身体不适”。
01
一群死鱼搅浑一条河
“钱可能确实不好募了。”
“最简单的一个事儿就是,饭局数量明显不如前几年,请客都不愿意来。”一位在某机构负责IR的小叶向记者无奈的说道。
“LP现在更加挑剔了,个人关系硬,但如果平台一般,他们也不愿意把钱放在你这。”小叶近期做好离职打算,要去一家大机构,“我手里必定还有些资源,趁着自己还有些价值,赶紧找个好东家,之前也有机构挖我,但是我想想情况差不多,没去”。
小叶还补充到,“现在手头确实比较紧,和我有相同想法的同事有很多,比如我们负责PR的同事,今年没有预算,怎么做?像这种小机构如果宣传再做不起来,只有等死。”
“我觉得属于旧伤顽疾。”创投圈资深媒体人老徐在和记者聊天时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2016年是创业者的冬天,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