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8日刊文称,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内地消费者继续追求高端商品,延续了消费升级趋势。
文章称,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和市场研究公司凯度消费者指数公司的联合研究发现,中国家庭2018年在快速消费品方面的开支预计将较去年增长5%。
文章援引凯度消费者指数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虞坚的话说:“随着消费者表现出对健康产品、更优质生活和环保产品越来越强的偏好,这个市场的基本面依然强劲。”
文章称,快速消费品是指包装食品、饮料、护肤品、洗发水和非处方药等非耐用品。
文章称,这两家公司并未公布销售额绝对值,但它们称,今年上半年,内地快消行业同比增长3.3%。去年同期的增长率为2%。
文章援引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邓旻的话说:“中国低收入人群正寻求购买更好的消费品,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个新迹象,表明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在继续。”
文章称,中国政府用“消费升级”来描述对价格更高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
文章称,中国领导层希望消费需求和创业热情能充当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的双引擎。
文章援引虞坚的话说:“从本质上说,中国仍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强大消费市场。”
文章称,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内斯说:“进口产品在中国总消费额中所占比重很小。中国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关乎本国的事情,因为国内或跨国公司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国内生产的。”
文章称,这项联合研究还提到了46个新生势力品牌,虽然售价高于竞争对手,但这些品牌的增长速度至少是所属品类平均水平的两倍。
文章援引虞坚的话说:“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人们愿意花钱,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产品更健康、更环保。他们想要物有所值的东西。”
【延伸阅读】西媒称西班牙葡萄酒商瞄准中国商机:消费者越来越懂鉴赏
参考消息网11月29日报道西媒称,西班牙里奥哈原产地的葡萄酒正在打开重要的中国市场,里奥哈葡萄酒出口商感觉到中国新消费者对葡萄酒鉴赏水平的提升,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
据埃菲社11月27日报道,第六届里奥哈葡萄酒盛大品鉴会26日在北京一家豪华酒店举行,并将于本周在上海、广州和香港巡展。彼罗拉葡萄酒集团代表丹尼尔·拉米雷斯很惊讶,他看到来参加品鉴会的中国人居然达到了数百人,“中国人来品鉴葡萄酒,而且他们懂得如何品酒”,“他们来这里可不是为了一醉方休”。
里奥哈优质原产地监管委员会总干事何塞·路易斯·拉普恩特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中国公众越来越懂葡萄酒的鉴赏和品质区分,他们愿意学习更多”。
拉普恩特表示,“里奥哈葡萄酒10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现在中国每年进口约400万升该产区的葡萄酒,数量提升很快,相信未来它的市场份额会继续增长。尽管面对智利、澳大利亚和法国葡萄酒的竞争,但里奥哈生产商相信,虽然酿酒技术可以复制,但是里奥哈葡萄酒独特的优雅和细腻口味无法模仿。
里奥哈葡萄酒亚洲区代表玛丽娜·永藤表示,里奥哈葡萄酒在中国获得了良好认可,不过因为价格较贵,人们在作出首次购买决定时较为困难。价格高是因为关税原因造成的,虽然中国人的购买力迅速增强,但里奥哈葡萄酒在中国仍是一种奢侈品。
报道称,参加本届品鉴会的75家里奥哈葡萄酒生产商对此情况心知肚明,他们表示,里奥哈葡萄酒很好搭配,可以轻松融入中国菜,产地的优质和多样性便于它赢得不同消费市场。
(2018-11-29 00:19:01)
【延伸阅读】日报文章:中国巨龙正向消费大国挺进
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日本《朝日新闻》11月27日刊文称,中国这条正在向消费大国挺进的巨龙在全球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强,消费的变化已经让人们预感到了这一点。
文章称,11月11日是中国所谓的“光棍节”。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盛大庆典。“双十一”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全民狂欢节,场面盛大、众星云集。零点一到,雪片一样的订单便蜂拥而至。LED屏幕上的成交额在快速更新。
文章称,中国“双十一”购物节不仅仅交易国内商品。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0个品牌参加了这次购物盛宴。德国的奶粉、澳大利亚的保健品、日本的纸尿裤都荣登销量榜前几位。在中国,你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购买全世界所有商品。
文章称,中国“双十一”24小时的交易总额换算成日元的话是3.5万亿元(约合2135亿元人民币——本网注)。这是日本乐天去年一年的国内交易量。
文章称,业内人士信心满满地说,在发展中的中国,必须要考虑新兴中产阶级长期的消费趋势。
让我们再把视角转向上海巨大的购物中心。无论是卖场还是商品,与日本相比都毫不逊色。消费者举家前来,购物消费。即便有50台收款机同时收款,缴费的人有时仍会排起长龙。每个人都用手机结账,那景象蔚为壮观。
文章称,实际上,在北京、天津、深圳,人们的消费也是同样旺盛。中国的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已经完善,满足消费者各种欲求的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文章称,本月,上海还举行了首届进博会,吸引了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家企业参展。中国买家展现强大购买力。那些拥有对华贸易赤字的国家也有了卖力兜售商品的舞台。
文章认为,中国的这番要做“进口大国”的宣言,必然会让依靠出口过活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享红利。
文章称,在曾经的物质匮乏、通货膨胀时代,反映一国国力的是生产力。但现在全球物质过剩、通货紧缩,反映一国国力的是能不能从各个国家进口商品的消费力。消费力才是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强国的实力来源。
(2018-11-28 11:27:57)
【延伸阅读】杜嘉班纳事件的启示是什么?美媒:不要惹恼中国和中国消费群体
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美媒称,杜嘉班纳事件体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风险。
美联社11月25日报道称,不要惹恼中国和中国国内日渐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D&G)痛苦地吸取了这个教训。他们在中国人的怒火中遭遇抵制风潮,原因是杜嘉班纳为宣传上海大型时装秀所拍摄的视频节目缺乏文化敏感性,随后包含侮辱性评论的私人聊天截图又被发到了网上。
报道称,杜嘉班纳将辱华言论归咎于黑客,但这样的解释在许多人看来相当苍白。对品牌的损害已是既成事实。众多亚洲明星迅速加入抗议的行列,这家意大利奢侈品公司随后取消了上海时装秀。
然后,零售商和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撤下了杜嘉班纳的商品。公司两名联合创始人多梅尼科·多尔切和斯特凡诺·嘉班纳则坐到了摄像机前,向中国人民道歉。
报道称,杜嘉班纳的道歉视频和促成这段视频的强烈的公众反应,体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做生意的风险。从更大层面来讲,此事彰显中国巨大的、而且仍在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伴随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的发展,中国成为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国家。
报道还称,此事恐怕标志着杜嘉班纳在华增长期的结束。中国是全球奢侈品牌的重要市场。自2005年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杜嘉班纳一直悉心培育中国市场,目前拥有44家精品商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组织心理学教授凯里·库珀说:“我认为他们今后几年很难在中国推广生意。一旦打破那样的文化符号,你就会遇到麻烦。现在品牌形象在中国受损了,我认为这种损害将持续到人们淡忘为止。”
据美国贝恩公司统计,中国消费者占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预计达到3650亿欧元,中国的比重将增加到46%。“千禧一代”(指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本网注)和“Z世代”(指2001年以后出生的人——本网注)将成为主要推动力,他们会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购买奢侈品。
上海一家杜嘉班纳门店被人贴上“Not Me(不是我)”的海报,嘲笑杜嘉班纳对事件的回应。(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2018-11-28 11:03:21)
【延伸阅读】不再“4天游遍欧洲”!欧盟努力吸引中国游客多逗留多消费
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外媒称,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郁白11月12日表示,欧盟希望为中国游客提供欧洲范围内更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从而使他们抛弃“4天游遍欧洲”的刻板印象。
据埃菲社11月12日报道,11月12日,欧盟驻华代表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将于11月17日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举行的中国-欧盟旅游年闭幕式的相关细节,郁白在发布会上做出了上述表态。
“中国已经在亚洲拥有了巨大影响力,大批中国游客涌向周边各国……欧盟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到来,因此我们开设了更多签证中心,并尝试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可能性。”郁白表示。
他着重强调了“绿色”和可持续的旅游业,并称欧洲正努力适应中国游客的需求,例如提供无线网络、中餐和通过微信、支付宝这两大平台进行支付等。
“这一切正在启动,以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希望提供更多的、鲜为人知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游客认为他们能在4天内游遍欧洲。我们希望他们能逗留更长时间,去更多地方走走,领略欧洲多样的风情。”郁白表示。
为此,他认为欧洲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那些中国游客目前还不熟悉的地方。
欧盟今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的目标是中国游客能够增长至少8%,欧盟驻华代表团认为这一数字到2019年年中有望实现。
报道称,面向未来,欧盟目前正与中国就简化签证流程等议题进行紧锣密鼓的谈判,已经举行了两次专家级会议。
2016年7月,在中欧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和欧洲旅游委员会指定2018年为“中国—欧盟旅游年”,旨在增加双方游客流量,为双边投资互动提供机会,也为欧盟人民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互相了解。
“设立这个旅游年的目的是拉近欧盟与中国双方民众间的距离,尽可能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欧洲,以及更多欧洲游客来中国旅游,这不仅是为了彼此间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文化,也是为了提升双方在经济、社会和人文领域的交流。”郁白说。
包括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斐尔·德斯卡利亚尔在内的多位欧洲国家大使以及欧盟内部市场、工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长洛丽·埃文斯将出席旅游年闭幕式。(编译/韩超)
(2018-11-14 00:15:01)
【延伸阅读】外媒称“双十一”打破看空中国预测:贸易战未影响消费热情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外媒称,随着“双十一”购物节进入第十年,中国的网上购物者11日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上打破了去年约240亿美元的销售纪录,平息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
轻易打破去年销售纪录
据美联社11月12日报道,这一消费狂欢节在单日网络商品成交额上多年超过美国的“剁手星期一”,今年的纪录打破了世界对这个第二大经济体的悲观预测。
报道称,“双十一”购物节又被称为“光棍节”,是由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引领的减价打折热潮。阿里巴巴集团将一个单身人士的非正式节日打造为数字零售商的年度意外收获。
阿里巴巴在上海庆祝会的巨大屏幕上显示着一路飞涨的实时销售数字:在11日零点刚过2分零5秒,阿里巴巴平台的交易额就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到1点47分时,这一数字就增长了十倍。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数据,在11日下午4点前,销售额达到1682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去年“双十一”的总交易量。
另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中国经济地平线上袭来的乌云也未能对“光棍节”造成影响。在这个热闹的消费性节日中,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挥舞着他们的虚拟钱包,让各大电商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对阿里巴巴来说,打破其自身创造的销售额纪录意味着其在一年一度的天猫“双十一”活动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对中国而言,这个指标也表明民众的消费能力产生影响。
报道称,“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仅通过阿里巴巴平台就购买了价值达2135亿元人民币的商品,比去年高出27%。更直观地说,这个数额相当于拉脱维亚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甚至比西班牙梅尔卡多纳超市2017年的年收入还高出不少。
阿里巴巴仅用了16个小时就打破了去年创下的销售额纪录——1682亿元人民币。此外,“双十一”全天物流订单量达到10.42亿件,超过了10亿件的心理预期。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话来说,在接下来的5到10年间,这个数目将成为公司的常态。
报道称,今年“双十一”吸引了近18万家本土和国际品牌,他们试图通过这个电商大国的各大平台向超过6亿的月活跃用户出售自己的商品。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说:“我们从电脑起家,现在我们正处于手机和互动的时代。未来将是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将改变商业模式,并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
贸易战未影响消费热情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11日,阿里巴巴集团“双十一”购物节成交额再度刷新纪录。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这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在11日晚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线上线下一体协同,让所有商家实现模式升级和运营方式升级,对于进一步扩大“双十一”效应和阿里巴巴的未来至关重要。他还表示,进一步扩大阿里巴巴的线下覆盖面将大幅拓展目标市场空间。
报道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双十一”现已成为一块试金石。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如果爆发贸易战,可能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日益富裕的消费者群体对中国经济和阿里巴巴而言都可能起到提振作用。
另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当地时间10日晚11点59分,在上海世博会中心的媒体中心,进入第十个年头的全球最大购物节阿里巴巴“双十一”的倒计时开始。11日零点,舞台后方的超大型荧幕上,交易额在眨眼之间就窜至了天文数字。不仅中国本土,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的每秒数万笔订单涌入,仅21秒交易额就突破了10亿元。2分零5秒突破100亿元时,满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发出感叹声。
报道称,11日,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令国内外对中美贸易战导致消费疲软的预测黯然失色。自2009年开始,“双十一”的交易额就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起每年刷新纪录。尽管今年有外界分析称,“双十一”恐难避开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消费者造成心理压力的影响。但销售纪录的不断被刷新,平息了外界的悲观论调。
此外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1月11日报道,中国最大的购物盛会今年再创新纪录。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的销售额在“光棍节”结束8小时前就已达到去年的水平。
报道称,到了当天下午4时左右,这个中国最大线上购物平台就已售出价值约214亿欧元的商品。这些数字表明,与美国之间持续的贸易争端迄今为止对中国的消费行为只造成了微弱的影响。此前,人们担心阿里巴巴和其他线上购物平台可能会承受贸易争端造成的后果。
又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双十一”本是流传于年轻人之间的娱乐性节日,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很多分析人士眼中用于衡量中国消费者信心的指标。有人认为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转移至消费者身上,但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不愿放下贸易武器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11月8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
招商证券经济分析师刘亚欣称,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
经济学家们表示,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同时也可能受到人民币走软的提振。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期这一趋势将出现消退。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华尔街日报》基于海关数据计算得出,上月中国对印度、巴西地区的出口均同比增长逾20%,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13%和15%。
报道称,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9日在中国文化中心进行演讲时指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资源“子弹”已经几乎耗尽,因此不得不暂缓攻势。
他认为,美国因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他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显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于军事,更重要是来自于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
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11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天猫双11全球狂欢夜”晚会上,阿里巴巴平台的大屏显示仅用了2分05秒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成交额冲破10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