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福发屯村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合力面粉加工厂,一袋袋以村名为商标的农家面,从一台崭新的小麦面粉机里喷吐而出。
“大苞米咋种都是那样,咱得琢磨琢磨种点别的。”话粗理不粗,福发屯村党支部书记潘玉明用朴实却直击人心的话语向记者介绍了福发屯村的发展。
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消息一出,潘玉明第一时间意识到打破传统种植业结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他与同样意识到“危机”的李家围子村党支部书记范臣、胜利屯村党支部书记孙方旭一拍即合,三人自掏腰包去山西太原、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参观学习成熟的合作社制度。
经过亲身体会,三人将“看到的”迅速转化成“自己的”。潘玉明结合福发屯村曾有种植小麦的历史,通过玉明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和托管土地,用500亩耕地试验种植小麦。
“那年连麦茬带小麦,一亩地最多的出了3000多块钱。加工出的面好吃,全抢空了。”潘玉明试验成功,村民见到了希望。但是,潘玉明心里又起了“幺蛾子”——发展现代化、“绿色”农业。2017年潘玉明继续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整理耕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升至1000亩,并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绿色管护、统一收割。潘玉明颇为骄傲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800斤小麦,能出五、六百斤面,一茬就已经超过了玉米收入。二茬种白菜,一亩地还能收入1300左右。”
潘玉明的步伐没有停,为了提升面粉质量,潘玉明决定不再“出外”加工,他乘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东风,及时申报面粉加工厂项目,于是一个投资80万元的面粉厂乘势而起。
“有了知名度,面都让周边老百姓抢购了,一少部分卖到市里。现在商标也注册了,检测合格报告也来了,已经有一个北京的超市要与我们签订销售协议。” 潘玉明说。
经过潘玉明一番折腾,村民增收了,村集体也有了钱。小麦加工费都纳入了村集体,每年收入10万元至15万元,“一部分作为再发展,扩大生产线,另一部分作为村里的民生公益投入。”福发屯村的发展更加充满了底气。
振兴乡村,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村一品”,促农增收。这是潘玉明的信念,也是范臣、孙方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径。李家围子村的千亩辣椒、胜利屯村的千亩大豆,生动诠释了他们信心与决心。
“我们村的鲜椒一亩地打4000斤,7毛钱一斤,还2800块钱呢。而且我们还要加工增加附加值,现在有了鲜椒加工厂,明年再上一条干椒生产线和一个保鲜库,就可以长年进行生产。通过注册的公司,以后我们的辣椒出口销售到日本、韩国就更便捷了。”范臣说到。
“我们村年产1000吨大豆,下一步要往深加工发展,生产酱油、大酱,村民收入翻倍没问题。”孙方旭说到,“以后就得发展经济作物,地少精种,争取把全村土地纳入合作社,让有劳动力的都出外打工。”
在与潘玉明三人的交谈中,记者还获知一件有意思的事儿。“辣椒、小麦、大豆不能重茬,影响产量和质量,我们就进行轮作。” 三个村子之间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减成本、促发展的“合作共同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新艾力嘎查、马林嘎查、牧场基地也都在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竞争与协作间共促发展,掀起了一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促农增收浪潮。